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哭泣不能抱?最好分房睡? 培養獨立寶寶 小心誤踩禁區

坊間談獨立教養的書不少,但觀念是否正確?父母很難判斷。前陣子才發生一名新手爸爸將剛滿月的寶寶獨自留在房中睡覺,卻導致孩子窒息身亡的案例。培養孩子獨立應該把握什麼原則?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讓寶寶與大人分房睡?寶貝跌倒哭泣到底要不要抱?

建立穩定依附關係 獨立第一步

「培養小孩獨立」在育兒圈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2歲是培養孩子獨立的第一個關鍵期。此時孩子的行為能力提升,對自己有了更多掌控權,也變得更有主見,正是訓練獨立的好時機。
孩子獨立的速度有快有慢,這不僅與氣質、性格息息相關,也與依附關係、模仿能力等因素有關。臺安醫院兒童專注力中心臨床心理師鍾宛玲表示,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輕易踏出獨立的第一步,有的孩子卻不行?主要關鍵就在依附關係。依附關係穩固與否,相當程度左右了孩子獨立的進程。
她分析,6個月~1歲的孩子如果無法在哭鬧時即時獲得安撫,或哭鬧時的需求無法準確被滿足,就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如此一來,孩子日後在嘗試自己做某些事情時,就會因為「不確定能否得到大人的協助」而裹足不前。相對的,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依附關係的孩子因為確定背後有大人做後盾,能夠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獨立」帶來的挑戰,獨立性自然就會比較高。

用「模仿」強化寶貝自信心

此外,孩子在9個月~1歲半開始發展模仿能力,主要照顧者如果能夠作為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比較有利於孩子獨立。為什麼呢?鍾宛玲解釋,孩子一旦有了參考範本,照著做以後獲得鼓勵,就會產生「我可以做得到」的認知,這有助強化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產生「自己做」的勇氣。

評估孩子能力 別「呷緊弄破碗」

在訓練孩子獨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孩子不肯配合的狀況,此時須判斷孩子是「故意不做」、「沒有能力做」,或「有能力做但需要訓練」。如果是「故意不做」,要找到不做的原因。有些孩子為了與弟弟妹妹爭寵,會刻意裝小以獲得父母關注,這種「故意」,其實是一種撒嬌的表現。另一方面,若孩子是「有能力做但需要訓練」,就可以趁機訓練孩子獨立。
培養孩子獨立其實並不難。但大多數家長都會掉入「呷緊弄破碗」的窠臼,強迫孩子做超過他能力範圍的事,這樣往往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而產生反效果。還有些虎爸虎媽習慣用斥責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受到責罵,就會變得愈來愈畏首畏尾,最後變得什麼都不敢做。也有不少人常告誡孩子「這個不許做」、「那個不准碰」,孩子被侷限在父母設定的框架中,自然也會減緩獨立的腳步。鍾宛玲提醒,父母在培養孩子獨立的過程中應該遵守「不傷人」、「不害己」、「不做違法的事」等3大原則,要求孩子做超過能力範圍的事已經違反了「不害己」的原則,家長應該時時留意自己教育孩子時的態度,才不會弄巧成拙。
培養獨立寶寶的4個條件
  1. 在孩子6個月~1歲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
  2. 在孩子9個月~1歲半作為他的模仿對象,開始教導他簡單的生活技能。
  3. 糾正孩子時須同時教導他正確的做法,不要一味責罵,以免讓孩子養成逃避心理。
  4. 避免要求孩子做超過他能力範圍的事。
 正因為爸爸媽媽在培養孩子獨立時很容易誤踩禁區,本文列出3個最常見的獨立教養觀念,請專家分別說明並揪出盲點。

觀念1.孩子可以睡過夜後,最好和父母分房睡。
專家解讀:
當孩子戒掉夜奶、不會半夜哭著討奶喝,可以一覺到天亮時,就可以開始嘗試讓孩子與大人分房睡。這個時間點大概是6個月以後到1、2歲左右,依孩子的個別狀況而定。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防止孩子睡到一半窒息或掉落地面,布置睡房時最好不要在床上放太多抱枕、棉被或布偶,床鋪四周也要設置防護措施。初期應該定時到房間巡視、觀察孩子的睡眠狀況,必要時可以利用攝影機監控孩子的動態。
如果錯過1、2歲分房睡的時機,下一個訓練孩子獨立睡覺的時間點是上幼稚園以後。此時寶貝進入團體生活,身旁多了許多同年齡的比較對象,開始出現羞恥心,害怕被同儕嘲笑「長不大」、「羞羞臉」,相對比較容易分房睡。倘若孩子因為怕黑、怕鬼而不敢單獨睡,不妨利用布偶、玩偶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藉此讓孩子區分現實與虛幻世界。
鍾宛玲表示,與父母同房的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協助,久而久之就會降低「自己做」的意願。分房睡可以讓孩子學習自己處理問題,能夠迅速提升孩子的獨立性。除此之外,分房也可以幫助孩子的睡眠不受大人干擾。畢竟成人的作息與幼兒不同,大人在床上做的一些娛樂活動(如滑手機、看電視)會大大降低孩子的睡眠品質、影響孩子的發育。
小提醒:若孩子罹患先天性遺傳疾病,呼吸時容易嗆到或堵塞,就要以孩子的安危為優先考量,延後分房睡的時間。

觀念2.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不要扶他,讓他自己站起來。
專家解讀:
除非孩子在跌倒時流血受傷,或是在不安全的環境練走,否則不需要在孩子跌倒時立刻跑去維護他。

為什麼呢?鍾宛玲分析,開始學走路的孩子同時也在發
展語言,有些孩子已經會說一些簡單的疊字詞或字彙,此時可以藉由「跌倒」這個契機訓練孩子向大人說出自己的需求(譬如「痛痛」、「呼呼」)。即便孩子尚未發展出說話能力,也可以讓他學習用肢體動作向大人反映自己的需求(譬如用手指出疼痛部位)。其次,跌倒可以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後發生類似情形,孩子就知道要用手、腳撐地以免頭、臉受到傷害。再者,跌倒可以凸顯身體「不夠力」的部位,孩子在撐起身體的過程中可以藉此鍛煉這些部位的肌肉。
小提醒:有些家長會讓孩子站在自己的腳上一步一步練走,但孩子不用自己邁步,根本無法練習走路,如此只會讓腿部肌肉愈來愈無力。

觀念3.讓孩子自己吃飯,吃得滿身都是也沒關係。
專家解讀:
自己吃飯不僅可以培養視覺和動作的協調性、加強專注力,也可以激發孩子對「吃飯」這件事的興趣。許多孩子之所以不愛吃飯愛吃零嘴,就是因為吃飯時總是被餵,無法自己掌控節奏和份量,才會藉由吃零嘴來享受「自己吃」的樂趣。想讓孩子將吃飯視為一件開心的事,就要讓他自己動手,不要因為怕髒、怕麻煩而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利。要知道,「餵飯」不僅會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感到排拒,也容易讓孩子在吃飯過程中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這樣反而會降低孩子吃飯的品質。
不過,「自己吃」也有前提。如果孩子還不會拿餐具就讓他自己吃飯,反而會影響手部動作(細動作)的發展。鍾宛玲強調,讓孩子自己吃飯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學習使用餐具。如果任由孩子像小小原始人一樣用手抓食物,一旦養成習慣,以後要改就會很困難。
小提醒:雖然寶寶6個月以後就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但孩子彼時手部動作還不成熟、手腕掌控力不足,無法準確將食物放進嘴巴,最好1歲以後再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

這些餵飯迷思,妳也犯了嗎?
  1. 趕著上班、處理家務,沒時間或不耐煩等孩子自己吃。
  2. 怕髒、怕麻煩,見不得孩子把餐桌、衣服弄得一蹋糊塗。
  3. 怕孩子吃不飽。
  4. 擔心孩子把飯含在嘴裡會蛀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