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一手拿刀、一手拿筆的女外科醫師,「寶寶從哪裡來?」小劉醫師翻翻書

「寶寶從哪裡來?」遇到孩子的詢問,不少爸媽都是敷衍帶過,外科女醫師──小劉醫師卻是仔細地向孩子解說,讓身旁朋友驚嚇不已。隨後,小劉醫師還自行設計翻翻書,讓爸媽與孩子談性不尷尬!

「性」是難以啟齒的話題?!

女兒:「媽咪~你身上黑黑的是什麼呀?」
媽咪:「那是陰毛,等你長大,也會有!」
女兒:「媽咪怎麼跟爸比長得不一樣?」
媽咪:「那是陰莖,這是男生才有的!」

隨著家中的5歲和2歲女兒一天一天地長大,對於自己及他人的身體逐漸產生好奇,當孩子洗澡時,發現自己與爸媽身體的差異,身為外科醫師的小劉醫師都會直接告知孩子正確的醫學名詞,孩子問到哪裡,小劉醫師就講到哪裡,即便是一般家長難以啟齒的性器官也是如此。

然而,在某次偶然機會,與朋友閒聊關於性知識的這件事時,朋友對於小劉醫師的作為都非常震驚,才知道朋友都以「隱晦的代稱」(如:小雞雞、小妹妹)來稱呼性器官、顧左右而言他轉移至其他話題,或是乾脆叫孩子不要再問了。甚至是連身體部構造暸若指掌的外科醫師同事也是如此處理孩子的問題。

找不到合適繪本,乾脆自己畫!
除了教導孩子認識身體部位的名稱之外,小劉醫師也想要找尋性知識相關的兒童繪本讀物與女兒一起閱讀,但發現市面上少數幾本出自於臺灣的童書或繪本,畫風都不太可愛討喜,讓小劉醫師懷疑──是否藉著醜陋的畫風來讓孩子對於性器官沒有興趣?!

而且,這些雖然都是性知識的繪本,但內容卻十分模糊,大多是男生和女生「蓋著棉被」的下一張圖即為女生肚中有受精卵,小劉醫師認為這中間的過程跳得太快了!但想要找到一本真槍實彈性交畫面的繪本實在是好難,在找尋不到符合小劉醫師期望的繪本之際,蜂蜜先生鼓勵小劉醫師自己動手創作。

原本小劉醫師只是想要製作單純一頁一頁翻閱的小繪本,但後來發現內容衝擊最大的是家長!於是,換成像是七巧板般,有點玩性、翻來翻去的形式,讓圖片不是每一張都是直直的正面呈現,而是有些旋轉角度,除了可以發揮不同想像之外,也能分散大人的注意力,減少衝擊感。
性不應該是暗藏於檯面下的禁忌
曾經,各位爸媽們也像小劉醫師的女兒一樣,透著直直又亮亮的眼神,毫無畏懼地向自己的父母親問了這些問題,但通常父母親的回應,讓孩子覺得「性」是禁忌,帶有負面色彩,不能搬到檯面上,因此,有了許多不正確的誤解。

與其等到孩子年齡漸長,到了小學四、五年級之際,同學之中有人接觸了A片,出現一些不當觀念,小劉醫師認為,爸媽應該趁著孩子還小,以簡單有趣的方式告訴孩子,「就是這個這樣子」、「這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好奇或怪異」,讓孩子正確地瞭解「性」。

小劉醫師以女兒怕蜘蛛來舉例,小劉醫師自己不怕蜘蛛,甚至是大蜘蛛也沒有感覺,但是蜂蜜先生卻非常害怕蜘蛛,連非常非常小的小蜘蛛也都怕到不行。年幼的女兒本來也不怕蜘蛛,但卻漸漸從爸比的身上學習到對於蜘蛛的恐懼,變得一看到蜘蛛就會嚇得哇哇叫。小劉醫師發現,孩子從後天學到對於某個東西的恐懼與排斥是很難將之改變,正如同性教育的推廣。

性就發生於孩子的日常生活週遭
或許爸媽會有疑問:5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知道這麼多嗎?對此,小劉醫師也曾經詢問過兒科醫師,在孩子學齡前接觸性知識,對於兒童心智發展是否可能有不良衝擊?沒想到,兒科醫師反問小劉醫師,為何爸媽會害怕讓孩子知道「不該知道」的東西?而什麼是不該讓孩子知道的東西?或是有什麼東西是孩子不應該看的?

以幾千萬年前就絕種的恐龍為例,早就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但為何孩子要小時候就讀繪本來認識牠?小劉醫師詢問的兒科醫師認為,對於孩子而言,應該沒有什麼東西是他不應該知道的!更何況這些性知識就發生於孩子的日常生活週遭,看得到、摸得到的,為何不能夠讓孩子認識?

就像是小男生也是會勃起,當孩子發現自己的下半身跟平常不太一樣而想要摸摸看生殖器,這是很正常自然的,但看到這個行為的爸媽通常會急忙地拍打孩子的手制止,並邊說著「這樣好噁心~」。然而,爸比媽咪越是以骯髒、恐懼的態度處理這一件事,隨著年齡成長,孩子越有可能瞞著大人私底下做出一些爸媽不想要發生的事情。

月經來了,是不是「開花」了?
小劉醫師用心完成了翻翻書,與女兒們一同看完之後,反應又是如何?小女兒可能年紀太小,完全處於狀況之外。5歲的大女兒就有一些自己的小邏輯。像是每次小劉醫師的生理痛都是那種會攤在床上無法動彈的程度,女兒見到就會詢問媽咪是不是生病了?於是,小劉醫師便與女兒解釋一番。

某次小劉醫師的生理期疼痛,女兒見狀便問「媽咪的肚子是不是會『開花』?」聽到女兒的問句,小劉醫師不禁笑了,因為在翻翻書之中,對於有正式器官名的部份不採用擬人化,但小於器官的結構(如:單顆細胞、受精卵),因擔心過於抽象,孩子無法理解而採取帶有童話的比喻方式──以「開花」取代懷孕,而小劉醫師的女兒以為媽咪肚子裡有些事情正在變化才會有此問句,小劉醫師便跟女兒說差不多,不過,不太一樣!

從做中學,有時犯錯也沒有關係
在製作翻翻書的機會之下,小劉醫師發現現在的年輕一代爸媽,比起早一輩來說,態度雖然開明,可以接受更多理論及新穎作法,但也出現育兒的資訊焦慮。

這是因為從人類學的發展上來說,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在聚集性的社會裡,很自然地的是年長者給予新手爸媽育兒建議,或是嬸嬸阿姨照顧著7、8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大小孩還可以幫忙看顧小小孩,此過程之中,經驗便進行了傳承,這是人類的天性。

但現今都是小單位的家庭,沒有辦法經驗傳承,凡事都是爸媽自己事必親躬,如果爸媽對於自己沒有信心,且缺乏經驗的傳授,就會十分焦慮與擔心。因此,小劉醫師建議,從做中學,即便有時犯些小錯誤,也沒有關係。

期盼翻翻書成為第一塊敲門磚
小劉醫師最初的期盼是希望翻翻書成為第一塊敲門磚,開啟社會大眾的討論,進而讓兒童性知識之議題受到重視,這類型繪本與書籍的數量及內容能夠越來越多元,多到非常普及,普及到爸媽不會刻意要把這些書本藏起來。

外科醫師的辛苦多到寫成三本書

喜歡自己動手的小劉醫師,在眾多醫療科別之中選擇了外科。然而,從事外科非常辛苦,其中辛苦的心路歷程,小劉醫師笑說辛苦多到已經寫了三本書!(笑)

勞心勞力,薪水不成比例
小劉醫師表示,外科醫師的上班時間總是不太確定,一有緊急事件,可能會被綁在開刀房裡數十個小時之久,不僅得長時間久站,還要承受著手術成敗的龐大壓力,這真的是一份勞心又勞力的工作!更心酸又實際的是,看到每個月拿到的薪水,與其他科別相比,尤其是醫美醫師,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外科人生進而自我否定。

曾經有好幾次想要放棄了
對於成為外科醫師之後,其實小劉醫師花了一段時間磨合,曾經有好幾度起了放棄的念頭。讓小劉醫師大受打擊的是母親的去世,當時正是生下小女兒後的坐月子期間,小劉醫師自責身為一位醫師,對於自己的親人,還是最親近的母親,罹患了血癌卻仍是幫不上忙,小劉醫師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照顧其他病患,因而想要辭職,然而,因為假期安排因素,還是先回到醫院上班。

在返回醫院看診的期間,小劉醫師一度對於選擇外科感到後悔至極,「如此的疲累、沒有價值,甚至連對家人的幫助都十分有限。」病人發現小劉醫師的心情低落,便紛紛給予鼓勵,小劉醫師滿懷感謝地說,「沒想到居然是病人在幫助我!」於是,小劉醫師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地放個假,找尋心中的目標。

盼最終不枉此生不留遺憾
之後,小劉醫師還是選擇回到外科醫師的位置上,看到母親過世,人生就這樣嘎然而止,小劉醫師希望在自己最終閉上眼之前,能夠有不枉此生的想法,「人生很短暫,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什麼意外,不希望留下遺憾」小劉醫師輕柔卻堅定地說著。

外科工作可以幫助到很多人,如同當初小劉醫師母親在生病過程當中也受到很多人的協助。小劉醫師堅定地說著,「幫助一個癌症病人,替他擦拭眼淚,瞭解將來的治療方向,這將會是我努力的來源、價值的所在。」

有了寶寶才懂爸媽的慌張不安

給人堅毅果決印象的外科醫師,有了寶寶之後,是否會出現一些改變呢?小劉醫師坦白地說,以前非常討厭甚至是痛恨神經兮兮的家長──「孩子發燒才高了0.5度,就抱著我的腿痛哭」之類的誇張情境也曾遇到。

直到前陣子小劉醫師經歷大女兒和小女兒連續前後發生各種意外,一會兒是下巴撞傷破損需要縫合,過沒多久又是不小心吞了彈珠,還把小玩具塞在鼻孔。小劉醫師突然覺得自己喪失了身為父母的信心。

儘量克制自己不要太誇張
若自己的孩子處在玩具堆裡,小劉醫師腦中就會開始滋生恐懼──孩子會不會又把東西放進嘴巴裡?是不是又因為我沒有看好孩子而讓孩子受了傷?從那時候開始,小劉醫師便較能夠體諒作為爸媽的焦慮不安心情。

帶著孩子掛急診的小劉醫師完全體驗到做為爸媽的慌張與崩潰,「即便其實我知道該如何處理才妥當,但被另外一種身份上身時,完全忘記了我的專業!我也只能儘量克制著自己,不要做出太誇張的行為。」

為一吐怨氣,開啟部落格的寫作

問及為什麼想要經營部落格及粉絲頁,小劉醫師略帶氣憤地表示,真的是為了一吐怨氣!那時候的小劉醫師在外科待得很不快樂,一度被捲入白色巨塔的鬥爭漩渦,雖然逃出來了,但仍懷有不滿情緒,於是,想要把這些故事通通寫在部落格上一吐為快。

後來,出版社找上小劉醫師,想要將這些故事蒐集起來出書,於是,小劉醫師就把從擔任實習醫師開始這一路下來的故事寫成了三本書。

堅持著最初的核心理念
無論是部落格或粉絲頁的文章,小劉醫師一直維持著自己當初的核心理念──「公平正義及基本人權」。起因於在小劉醫師身為住院醫師階段時,當時的醫師尚未受到勞基法保護,看到急診醫師朋友因超時過勞而猝死,因而希望爭取將身為人應該有的價值還給一線工作人員。即便現在的小劉醫師已經脫離不分晝夜的值班生活,還是一直關注類似議題,儘量幫忙發聲,讓聲音越來越多,進行更多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