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拿出父母的高度 給孩子自由與紀律,3歲前還來得及!

有一天,一位美語老師遇到了一位女生,向他介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從那一刻起,便深深愛上蒙特梭利,最後甚至還以身相許,生了可愛的寶寶,這就是蒙特梭利專家羅寶鴻老師!由太太帶領進入蒙特梭利領域的羅寶鴻老師來談談現今越來越多尊重孩子的父母,卻有越來越多不尊重父母的孩子?給了孩子「愛與尊重」,但卻沒有「自由與紀律」?

打破主觀想法與內在需求的衝突
在進入本篇文章主題之前,先帶領爸比媽咪大致瞭解蒙特梭利的理念──透過客觀的科學方式觀察孩子,以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並給予回應,如此幫助孩子的身心靈發展來建構人格及培養獨立自主。
並非站在主觀的成人角度──「我認為你應該怎麼樣…」,好比種植一株植物,如果我們不了解它所需的陽光、水分及養分,只一昧地運用我們以為對的方法來對待它,它可能很快地就奄奄一息了,其實對待孩子也是一樣的。

不限制探索環境及動作發展
在傳統教育之中,或許有著許多主觀觀念,像是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被要求看到大人就應該主動打招呼;不管如何,只要是尖尖的東西就是不能碰…等,眾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其實都與孩子內在發展與需求有所衝突的。
許多老一輩的阿公阿嬤,甚至是寶寶的爸媽還以為0~1歲的小寶寶只要吃飽睡好就夠了,羅寶鴻老師指出,其實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是「探索環境」及「動作發展」,因此,學會爬行的7、8個月大寶寶就會到處亂爬亂摸,也會想要拿取大人使用的物品,這是非常正常的!
此時,大人若不回應寶寶的需求,整天把他放在猶如白色監獄的嬰兒床之中,再丟玩具給他玩;到了1歲左右,爸媽可能會發現寶寶的眼神是呆滯的。反之,有被回應需求的寶寶,其眼神是專注有力的,情緒也相當穩定。
身心滿足才能達到心靈穩定
有時候,一個看起來乖乖聽話的寶寶,其情緒不見得是穩定的,也有可能因為常常被責罵挨打,打到什麼都不敢了。羅寶鴻老師認為,真正的心靈穩定是從生理與心理需求被滿足而來的,就好像是爸媽享受一頓美食又看了一場電影般的滿足。

「教育,從生命開始之際就要給予!」
教養從現在起改變,還來得及!
關於教養知識,最好是還沒有成為爸媽之前就開始接觸,但根據羅寶鴻老師多年經驗,除非爸媽本身是幼教老師才有可能在沒有自己的寶寶時便涉獵相關知識,不過,即便孩子已經出生了,從現在開始改變都還是來得及!

在孩子仍處於懵懵懂懂,爸媽也以為他只需要吃飯和睡覺之際,人格的養成已經奠定了大半的基礎了!

6歲前是人格建構的黃金期
羅寶鴻老師指出,人格塑造的黃金期是生命的前6年,西方教育家做過統計發現0~6歲是建構80%人格的時期,也就是說當孩子年滿7歲時,人格已奠定了八成左右,然而在這6年之中的0~3歲的影響又佔了六成。
給予自由探索才能發展獨立
「幫助孩子獨立」是蒙特梭利認為的教育首要任務,羅寶鴻老師表示,如果爸媽在孩子0~3歲階段,能夠允許孩子自由探索,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及環境。
羅寶鴻老師表示,未滿3歲的孩子都有著「我想要自己做,請你教我怎麼做」的強烈渴望,爸媽應該教導孩子、允許孩子嘗試,並有犯錯的機會。到了3~6歲時,孩子便能夠把心中想法在環境之中實現。
只要孩子沒有離開爸媽的大方向,也沒有做出傷害自己、別人或環境的事情,自主當然是沒有問題的!羅寶鴻老師強調,給予孩子自由與自主,但其中必須要有的紀律,可不能忘!
有紀律與原則,才有自由與尊重!
現在越來越多尊重孩子的爸媽,但卻出現越來越多不尊重父母的孩子,其中的界線與紀律該如何拿捏?羅寶鴻老師認為問題在於許多爸媽看了網路上擷取的片段資訊,「我相信這些專家的完整理論都是有一套方法的,但若只是擷取其中的一、兩句話來當成中心思想時,問題就來了!」
蒙特梭利有一句名言是「相信孩子!」爸媽聽到之後對於孩子懷抱著希望,於是當孩子到處破壞環境、對爸媽狂罵髒話…,爸媽還是堅持地相信孩子,「我相信孩子有一天一定會變好的!」這實在就是大錯特錯了。

另外還有許多爸媽在網路上看到專家說不要用對立態度對待孩子──「卸下對於孩子的權威」,但若是當孩子犯錯時,爸媽還是不把權威拿回來,又不使用有力量的方式面對孩子,而只是溫溫地說「我覺得你應該要…」 孩子可能只會更加大吵大鬧而已。
羅寶鴻老師表示,以前的父母沒有這麼氾濫的網路資訊,於是,依循著自然的生命法則──做為母親原本的角色,並透過觀察孩子給予自己認為是對的教育,養出長幼有序的孩子,然而,現在反而變成是沒大沒小的混亂局面了。
為人父母要有一定的高度
如果想要給孩子該有的自由與紀律,爸媽應該要有哪些基本的認知與態度呢?羅寶鴻老師認為,爸媽必需認知到「為人父母該有一定的高度才能夠教育孩子」,爸媽有時候是孩子的玩伴、孩子傾訴內心話的對象,但不要忘了當孩子的規範出現問題時,爸媽是權威來源,這是永遠不變的!
爸媽的權威就該適時展現
所謂的「放下權威」是指當爸媽觀察到孩子展現內在需求時,這時候爸媽應該要放下權威,允許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可別再管東管西;當孩子有規範的問題時,爸媽便需要把權威拿出來,但是許多爸媽都誤會了這一點,以為權威是放下之後再也不能拿起來了。
上一代的爸媽因為忙著工作與家事,給予孩子很大的自由,但紀律仍然存在著,當孩子不乖就會打罵處理,透過這個方法捍衛自己的原則。然而,現今推廣的是不打罵教育,從小被打罵長大的爸媽,把打罵拿掉之後,便不知道該怎麼捍衛自己的原則,於是,孩子就放縱了。
孩子需要時間與管道宣洩情緒
當孩子被爸媽提醒規範時,一定會產生情緒的!身為爸媽必須瞭解到孩子是有情緒的,也要允許孩子有健康宣洩情緒的管道。在爸媽沒有使用錯誤方式持續挑釁孩子的情緒時,通常只需要10~15分鐘的時間來讓孩子宣洩情緒。
       
不挑釁孩子的情緒
至於怎樣會挑釁孩子的情緒?(1)不斷地向孩子講道理(不講理的人是解釋的);(2)落井下石的對立(你看~剛剛不是跟你講過了嗎?早就不應該這樣了!);(3)責備打罵(你不要再吵了!結果就是孩子繼續吵鬧);(4)坐以待斃(孩子絕對會持續拉扯)。
當下同理但不處理
當孩子出現情緒時,爸媽的情緒也會跟著上來,然而,有些爸媽太習慣使用強大力量逼迫孩子就範,長期下來就會出現新聞上常出現子砍母或母殺子…等人倫悲劇,因此,羅寶鴻老師採用的方式是「同理但不處理」。
許多專家都會建議爸媽在當下幫孩子描述情緒與感受,但羅寶鴻老師認為這個時候跟孩子說這些話,只會更加挑釁孩子的情緒,其情緒仍然無法平復。羅寶鴻老師的處理方式是用「態度」同理孩子就可以,不需要滔滔不絕地訴說,只要讓孩子知道爸媽明白他的感受即可。
至於事後討論,應該是等到孩子心平氣和時再來進行,才能讓孩子更加瞭解待人處事的道理,但絕對不是事情發生的當下處理,這是一點用也沒有的!
多次累積修正做法
「同理但不處理」聽起來就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好像很難達成?羅寶鴻老師表示,這的確不可能一次就達到,需要多次的經驗累積、逐漸修正做法,像是羅寶鴻老師的兒子某天到朋友家裡玩,離開之前,朋友的媽媽突然說要讓帶個玩具回去,孩子聽然當然很開心,但在羅寶鴻老師被告知家裡玩具已經很多了,沒有辦法再帶玩具回家之後,便邊哭邊說著「可是我很想要~」此時,羅寶鴻老師輕輕地說著「我知道~」馬上帶孩子上車離開。在車上,孩子仍是持續地吵著「我就是想要!」如果此時爸媽是以責備語氣告誡「不要再吵囉!」孩子一定會繼續吵鬧,不過,羅寶鴻老師採取不處理的方式回應。5分鐘之內就把孩子搞定了。
相信媽咪都能做到
羅寶鴻老師想要提醒的是,爸媽可別今天看到一套教育方式,實行之後覺得做不到,或是認為用不到,就又再找另外一套方法,如此跳來跳去,是永遠不會找到適合的教養法。對於蒙特梭利有這麼多瞭解與領悟的羅寶鴻老師,在過去的十多年來,不斷探究,即便遇到瓶頸也沒有離開它,才對此越加瞭解。
羅寶鴻老師表示,做為一個男人、一位爸比,我都可以做到了,相信各位媽咪有著母性的本能,站在更優勝的位置上,一定也可以做到的!

《蒙特梭利專家親授!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
針對0~6歲,根據幼兒發展特性,以案例和實際教養訣竅呈現的「蒙特梭利家庭教育」教養專書。分三大部分介紹【理論篇:父母最常有的教養盲點!】【實踐篇:教養從讀懂孩子開始!】【心態調整:教孩子,從準備好自己開始!】從教育心法到理論實踐以及心態調整,內容最全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